《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陈淑贞女,1934年生,福建莆田人。 研究员。 1956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 现在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在生物学研究所。 政府特别津贴享受者。
主要为:寄生虫学的科研和部分教学做出贡献,尤其侧重于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 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4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过。
“应山对流免疫电泳诊断血吸虫病。 获得江苏省1981年科技成果四等奖。 “”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和“非放射性特异DNA探针制备及在恶性疟疾患者中的应用检测”分别于1986年、1993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于1991年被国家科委和联合评为一类优秀推广项目,1992年被和预定
“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功能基因的克隆、筛选和鉴定”研究获得江苏省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辑《寄生虫与临床》,翻译《寄生蠕虫的生物化学》。
(上图为医学生教科书的一部分,每个医学生都要经过漫长的基础课程学习)
刚进医学院时既新奇又兴奋,学习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寄生虫、微生物等知识很有意思。 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结合他/她看到的繁杂病例,我觉得任何课程都这么有趣。
例如,一位寄生虫老师诊断了在其他医院就诊后仍未确诊的患者,精神抖擞,很有意思。 “到了这样的时代,谁也无法想象感染寄生虫的人在哪里。 但是,辗转于几家三甲医院的这个年轻人没能诊断出发生了什么。 在全院大咨询上,我看了患者的病历,看到湘西的样子,我问患者。 你去过河边的小溪抓鱼捕虾,生吃蝈蝈、螃蟹等吗? 他回忆说,有,但都是少年时代的伙伴一起玩的。 我说,那个做了检查,可能感染了寄生虫。 结果报道是生吃河蟹引起的寄生虫。 ’我们坐在台下不停地佩服老师的技术高超。
“我们小时候,大人和孩子都有蛔虫。 宝塔糖(驱虫药,现在再也见不到了。 )一吃,那个蛔虫就像乌冬面一样出来了。 ”台下的学生们骚动了一阵。 “我们当时学医的时候,必须去乡下服务。 大男人为什么比10月怀孕的孕妇肚子大? 那并不是胖着吃的。 看,他们的胳膊和大腿细得像竹竿,整个人就像插在竹竿上的竹笋。 山里人吃山野菜、竹笋、大米面,每天都要下地干活的,吃不胖的。 这感染了血吸虫,引起了严重的肝硬化,它的肚子里有腹水堆积! 这种病让很多乡村年轻人失去劳动力,如何养活家人? 毕竟是这个小血吸虫干的! ”然后,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感染血吸虫患者的照片。 下面又在讨论着。
我至今还记得,在寄生虫课上,老师讲了一个关于想成为血吸虫,雌雄不分的笑话。 血吸虫成虫总是雌雄配合抱在一起,要想一对一地用镊子夹住分开也不容易。 怎么样? 血吸虫不想当单身狗! )
比如我们学习病理知识,就需要在病理标本室里对着大大小小的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巩固课本知识。 “各位,为什么脾脏梗塞、肾脏梗塞的标本、梗塞区域呈圆锥状分布? 为什么不是圆形? 为什么不像地图? 为什么是圆锥形? ’老师看了我们一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老师,脾肾的供应血管都是一级一级的,像拉网一样,血管分布像圆锥体。 一个血管梗塞时,下极血管失去供血,组织梗塞区域呈圆锥形”老师点了点头。 “脾肾梗死、脑梗塞、心脏梗死,有什么原因呢? ”学生们又赶紧取出相应的标本,仔细思考。 “脑梗塞、脑囊肿、脑积血、脑积水对脑组织的破坏如何从标本中区分出来? ’我们总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有时候下课了(两个小时),我觉得还没有充分学习。
还有解剖课。 我们学校的教育条件有点好。 这要感谢所有为医学教育和科研捐赠遗体的志愿者。 我们尊敬地称他们为“大体老师”。 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但沉默的他们用身体告诉了我解剖的知识。 处理刀具、学习不同系统的骨/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等解剖知识、分析个体变异是每个医生走向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解剖知识也已进入临床,是遇到疑难杂症时最需要回顾的基础知识。 每节解剖课,老师都要求在我们上课前预习。 上课时先看专家解剖教学视频,向大体老师鞠躬致谢,开始解剖操作。 “别以为这是一节
上一篇:血吸虫病防治析出文献(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