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自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战争时期如此,和平时期如此,灾难面前也是如此。百廿年以来,无数北大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国家疫情治理中。今日,北大新青年选择了历史长河中的5个节点,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你一起重温中华民族疫情治理的点滴时刻。这些缩影,记录了北大的光荣往事和北大人永恒的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凭借其耐心、意志、勇气和智慧,能够战胜阻碍其前进的一切挑战!01“国士无双”伍连德1910年10月末,行将就木的清王朝进入最后一个冬天,
一场百年不遇的鼠疫从西伯利亚肆虐而至。这场鼠疫在四个月内波及中国五省六市,死亡人数高达6万余人,王朝末日之颓丧更加深了鼠疫之惨烈,彼时的东北已是人间炼狱。由于当时东北已在日、俄两国势力范围内。日俄两国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由,要求派军主持当地防疫事宜。关键时刻,
华人第一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挺身而出,历史的使命就这样压到了这位刚过而立的青年人身上。作为医学博士的伍连德很清楚鼠疫的凶险,但他更明白若任由疫情发展,中国将变成第二个黑死病下的欧洲。出于
国土主权的危机感和医者的职业道德,他必须迎难而上。青年伍连德率领由医生、军警、杂工组成的“二流队伍”,在今人无从想象的艰难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才能和领导艺术,一方面与日俄斡旋,另一方面采取了富有成效的系列措施:加强检疫,隔离疫区,控制交通,灭杀病源,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隔离医院收治患者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家科学防疫行动,当年的经验几经改进绵延至今,依然出现在现代中国疫情治理的诸多场景中。
伍连德(前排左三)与抗击瘟疫组成员图片来源网络肆虐欧洲4个世纪的鼠疫在伍连德到达东北67天后就被控制并扑灭了。鼠疫过后,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建设了
第一家自己的现代化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35年,因在鼠疫的流行病研究和预防控制上的巨大贡献,伍连德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成为
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图片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网1918年1月27日医院正式营业这天,站在萧瑟寒风里的伍连德也许未曾预料,
这座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医院连同他本人一起,就此成为北京大学百年来参与国家防疫事业的开端,被历史所铭记。
02敢教日月换新天鼠疫,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再度席卷而来。1949年10月末,爆发于察北的鼠疫已威胁到北京安全。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时任
北大医学院院长的胡传揆带头在医学界进行响应,附属医院60名医生和170名护士加入防疫队;医学院20名医师和75名护士成为封锁检疫人员(来源:人民日报,1949-11-05)。在政权初建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约束中,北大医学人与首都人民奋战四十余天直至抗疫战胜利结束。这场战斗使23岁的党员学生顾方舟坚定了献身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心,两年后他公派留学苏联。彼时,一位21岁的宁波姑娘考入北大医学院,她的导师楼之岑在一个月前刚被邀请到药学系就职,未来的海淀学院路上因此又多了一位工程院院士。建国不久,
国家开始治理历史上根深蒂固的慢性传染病。1954年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研究控制麻风病和梅毒等性病,所长人选正是那位行动果决的北医院长胡传揆。在主持北医繁重工作的同时,胡传揆夜以继日参与制定全国防治麻风病规划,其团队相继提出“积极控制,防止传染”防治原则,制定“查、收、治、管、研”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全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麻风病防治体制。到本世纪初,
中国麻风病治理已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刘少奇与胡传揆(右)亲切交流图片来源网络1954年,当胡传揆院长开始研究麻风病时,甘肃学生
魏承毓从医疗系毕业并在几年后受命研究霍乱防控,最终帮助国家实现对
霍乱的有效治理;上海人
上一篇:血吸虫病消除达标 彭山区通过省级评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