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释义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及流行范围
1.有关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
2.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
1.气候因素
2.地貌因素
3.灌溉水田多
4.卫生环境差
5.防范意识弱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1.人口大量死亡、房屋倒塌、农田荒芜
2.劳动力减少,人们生活贫苦
3.青年人身体素质弱,削弱国防力量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一)1951~1954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
1.成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
2.调查研究,摸清重点
3.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
(二)1955~1957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
1.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统一开展粪管工作
2.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
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1958~1960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
1.掀起大规模的灭螺突击运动
2.设立巡回治疗组,缩短治疗疗程
3.兴起了“水改旱”的高潮
(四)1961~1965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
1.进行普检,集中救治急慢性患者
2.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
3.发动灭螺歼灭战
(五)1966~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低潮与再兴
1.血吸虫病防治陷入低潮(1966~1969)
2.血吸虫病防治的再兴(1970~1978)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和经验
(一)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1.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2.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3.疫区展现新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
(二)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经验
1.成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各部门协同作战,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
3.采用群防群治策略,发挥群众力量
4.坚持宣传教育,坚定大众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决心
5.进行医药医学创新,贯彻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血吸虫病作为一种流行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危害性大的疾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因其自然、社会原因,徽州地区长期遭受血吸虫病的肆虐。此病已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号召下,1951年徽州地区开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1~1954年是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阶段: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调查疫情,并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1955~1957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阶段: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进一步加强粪管工作,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推动了血防工作的发展。1958~1960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阶段。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徽州地区在血防上出现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导致了疫情的反弹。1961~1965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时期:纠正“大跃进”的错误,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流行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普查,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并发动群众开展了灭螺歼灭战,血防逐渐恢复了正常化。1966~1978年是血吸虫病防治从低潮到再兴阶段:1966,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血防机构被裁剪,血防人员下放,血防工作陷入了低潮;1970年,在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1970(2)号和1970(49)号文件的指导下,徽州地区重新建立健全各级血防组织,积极培训血防骨干队伍,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反复查螺灭螺,加强“两管”。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在徽州地区掀起,血防工作进入了再兴阶段。1978年,徽州地委宣布,全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仍取得良好的成效:到1978年,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环境卫生大为改善。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给我们留下了经验,即执政党要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要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坚持宣传动员、群防群治;要积极进行医学创新。徽州地区历时20多年的血防,有成功,也有失误,虽然曲折,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们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党和政府正是总结了历史上疫情防治的历史经验,开展联防联控,建立了严格有效的防控防治体系,使中国能逐步控制疫情的蔓延,不仅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治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答卷。
上一篇: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论文_《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