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年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分析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随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断推进,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控制工作已取得显著成就,并于2017年所有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2]。但由于武汉市江河水系众多,河流交错,自然环境复杂,历年来属于典型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3]。此外,由于人口流动大,部分有螺洲滩仍有放牧(牛、羊、马)和人群集中休闲、垂钓等原因导致个别疫区仍然可能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及时掌握全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防止疫情反弹,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科学地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工作,按照湖北省2016年发布《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实施方案(2017版)》(以下简称《方案》),武汉市已完成2017年全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工作。本研究通过收集评估现场血吸虫病保虫宿主,如牛、羊、犬等感染情况,结合现场血吸虫病查螺、查病等日常工作,对2017年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价,以评估当前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实施效果,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监测区域

按照2016年全市12个疫区病情、螺情指标和疫情分布特点,结合疫区村的疫情状况,全市共筛选出32个乡镇90个流行村为风险监测村,监测乡镇覆盖率和风险村覆盖率均为100.00%。环境类型以滩地为主,共241处,其次为沟渠(75处)和旱地(33处),其他18处环境类型为塘堰、水田和其他类型。

1.2监测时间及频次

在2017年4—10月期间,对风险监测村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每月至少开展1次,全年对辖区风险监测村所在的街全部覆盖。

1.3监测内容与方法

1.3.1 螺情监测采用环境抽样结合整群抽样调查法,对重点村钉螺密度较高且人、畜活动频繁的环境进行查螺,调查框数不少于100框。捡获框内全部钉螺,捡获的钉螺以环境为单位,采用爬行法鉴别死活,以压碎镜检法观察钉螺感染情况。

1.3.2 野粪监测查螺同时寻找野粪。随机采集钉螺监测环境中牛、羊等野粪共10份(不足10份全部采集),以环境为单位装入塑料袋中,进行编号,记录野粪种类。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进行检测,并加做沉渣镜检。

1.3.3 观察指标监测区域的野粪阳性率及野粪密度、活螺密度、死亡率和感染率。其中,活螺平均密度=捕获活螺数/调查总框数(只/0.11 m2)。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数/解剖钉螺数×100%。野粪阳性率=阳性野粪数/采集野粪总数×100%。野粪密度=各类野粪数量/环境面积(hm2)。

1.3.4 风险等级评估及处置措施按照《方案》,结合现场调查结果,以环境为单位,将风险因素分为三级,分级开展现场快速处置工作。

Ⅰ级风险:查出感染性钉螺或阳性野粪的环境。在24小时内对Ⅰ级风险环境开展灭螺工作,对环境周围相关村民组的常住居民开展预防性服药。在48小时内对与Ⅰ级风险环境毗邻的有螺环境开展灭螺工作。在72小时内对环境周围毗邻村全部家畜进行普查普治,并加强质量控制和效果考核,经过快速处置后,效果考核达到Ⅲ级水平。

Ⅱ级风险:查出活螺平均密度大于1只/0.11 m2,且无感染性钉螺或野粪阳性的环境。对Ⅱ级风险环境应在48小时内开展灭螺工作,并加强质量控制和效果考核。经过快速处置后,效果考核达到Ⅲ级水平。

Ⅲ级风险:查出活螺平均密度小于1只/0.11 m2,且无感染性钉螺或野粪阳性的环境。对Ⅲ级风险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按照常规防控措施进行处置,巩固防治成果。

1.4统计分析

所有收集到的数据由专人录入Excel中,经过核对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月份活螺平均密度及野粪平均密度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不同月份钉螺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监测点设置情况

2017年武汉市12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共有居民968 093人,常住人口数441 679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97 948.04 hm2,现有钉螺面积10 411.17 hm2。现有人群、耕牛感染率均为0,处于血吸虫病低流行水平。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全部疫区村(n=576个)中共抽取90个监测村,其中江岸区10个,洪山区4个,东西湖区6个,汉南区27个,蔡甸区25个,江夏区6个,黄陂区9个,新洲区3个。

2.2监测区域螺情监测结果

2017年4—10月期间共监测170个螺点,调查面积9 151.08 hm2,调查130 076框,查获钉螺5 159只,活螺3 788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029 1只/0.11 m2,以5月份的平均密度最高,8月份最低(t=54.196,P

上一篇:青蒿琥酯抗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