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双重感染1例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血吸虫病是疫区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曼氏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阶段,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的寄生虫。曼氏裂头蚴病是人畜共患病,发病率不高,极易被误诊。而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双重感染在临床上更是少见。本文报告1例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双重感染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因发热半个月于2016年6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心率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9/65 mmHg,神清,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数处可触及皮下结节,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左下肺呼吸音减弱,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9.7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2.2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4.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7.51%,血小板计数216×109/L,血红蛋白135 g/L,红细胞计数4.49×1012/L。大便潜血阴性,未见寄生虫卵。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提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4 s,凝血酶原活动度90%,纤维蛋白原5.78 g/L,D-二聚体3.31 μg/mL。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1 mm/h。结核菌素试验阴性。C反应蛋白153.0 mg/L。肥达反应试验均呈阴性。补体C3 2.29 g/L,补体C4 0.56 g/L,免疫球蛋白A 1.96 g/L,免疫球蛋白G 14.68 g/L,免疫球蛋白M 5.55 g/L。抗核抗体、抗SSA/RO 60 KD阳性。疟原虫血片镜检阴性。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及弓形体IgM抗体均阴性。胸部CT检查提示:(1)两肺条索灶、肺气肿、肺大泡;(2)两肺多发小结节;(3)左侧胸腔积液。多普勒彩超提示:左侧胸腔第7肋以下见前后径为6.7 cm的无回声区,考虑为左侧胸腔积液。外周血细胞形态:镜下见嗜酸性粒细胞占53%(见图1)。给予抗感染治疗(头孢噻肟钠)6 d疗效欠佳,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以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抗原作为固相抗原,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结果呈阳性。行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镜下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许淋巴细胞(见图2)。行皮下包块活检,可找到曼氏裂头蚴虫体(见图3)。追问病史,患者长期在血吸虫疫区居住;曾有饮用生井水史;16岁以前长期在小河游泳;在一次血吸虫普查中,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 ∶10,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血吸虫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确诊为血吸虫感染。入院前3个月有生食蛇肉、蛇胆史。综合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为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感染。给予口服吡喹酮80~100 mg/kg治疗,3次/d,5 d为1个周期。经标准剂量吡喹酮治疗,患者热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胸水消失,抗核抗体-抗SSA/RO 60 kD短期内仍为阳性,给予相同剂量吡喹酮共治疗3个周期后痊愈。

图1 外周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1 000)图2 胸腔积液涂片镜下见大量成簇嗜酸性粒细胞(Wright-Giemsa染色,×1 000)图3 皮下包块活检注:曼氏裂头蚴虫体虫体直径约19 cm

2讨 论

发热是较复杂的临床症状之一,由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感染导致发热者,目前报道较少。本例患者发病初期以发热为主,白细胞稍高,淋巴细胞稍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疑是细菌感染,予抗感染治疗6 d疗效欠佳。由于本地区属于血吸虫病疫区,且患者曾有饮生井水,以及生食蛇肉、蛇胆史,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极高,血清血吸虫和曼氏裂头蚴抗体检测阳性,以及活检找到虫体,给予吡喹酮治疗后痊愈,最终确诊为血吸虫合并曼氏裂头蚴感染。

血吸虫病是指人体在短期内一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以发热、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为主要特点的寄生虫病。早期粪便查找虫卵或毛蚴困难,一般需感染35 d后才可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因此临床易误诊、漏诊[1]。而曼氏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中绦期,致病性较强,人可成为其中间宿主甚至终宿主,在人体内可存活12年,甚至超过36年[2]。如曼氏裂头蚴侵入人体深部脏器等部位,病灶不易被发现,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多数需手术诊治,术前确诊较困难[3],易与斯氏并殖吸虫皮下游走性结节、脂肪瘤等相混淆,常误诊或漏诊[2]。

对于血吸虫与曼氏裂头蚴感染的诊断,均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目前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技术(包括血清抗体和抗原检测),其中病原学检查仍是诊断血吸虫与曼氏裂头蚴感染的金标准[4-5]。因不同血吸虫在体内发育成熟并产卵所需时间不同,病原学检查结果常出现假阴性,相比之下,某些免疫学检查检测敏感性更高,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6]。目前,对诊断血吸虫与曼氏裂头蚴感染较有价值的方法主要有:(1)间接血凝试验,应用日本血吸虫抗体进行检测试剂进行,在感染血吸虫后第3周阳性率即可达到100%。对于疑似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也可快速诊断,稳定性好且交叉反应率低,在基层应用较广泛[1]。(2)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70(Grp 78)测定,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对血吸虫病具有辅助诊断价值[7]。(3)检测患者体内参与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抗体,特别是参与短寿抗体反应的抗体,对血吸虫感染具有诊断价值。检测患者血液中血吸虫排泄分泌物抗原,具有与病原学检测(粪检虫卵或毛蚴孵化)相同的诊断价值[8]。(4)针对人曼氏裂头蚴病的诊断,血清免疫学方法因对轻度、早期、隐性感染或深部组织寄生的病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可弥补病原学和影像学的不足,被广泛用于临床。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标免疫渗滤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等检测方法,已逐渐应用于人曼氏裂头蚴病的诊断,并建立了明确的卫生学诊断标准[5]。

上一篇:家畜附红细胞体病
下一篇:没有了